6月底,在青岛市城阳区,青岛北岸产业投资控股有限公司115kWp钙钛矿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正式建成投运。
这是全省首个钙钛矿多技术应用、多场景融合的示范项目,项目直流侧装机容量达115kWp,今年预计将输送超过300万kWh的绿色电力,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465吨。
该项目的投运,标志着钙钛矿技术实现了从实验室迈向场景化应用的关键跨越。在青岛加快建设“10+1”创新型产业体系的背景下,这片蓝色光伏板正撬动千亿级绿色能源产业链的重构。
城市心观察第1147期
撰文/张慧
技术+场景的创新突破
当纤薄如纸的钙钛矿组件在青岛车棚顶透出柔和光线,一场静悄悄的能源革命已从实验室走向城市肌理。
据了解,该项目采用差异化技术方案:在混凝土屋面部署钙钛矿光伏组件与叠层组件组合,转换效率超过22%;在光伏车棚创新性采用透光组件,实现30%透光率,从而形成了在省内首创的“光伏+建筑”“光伏+车棚”多场景融合模式。
这种设计不仅实现了发电功能,还将通过车棚组件的遮阳特性,降低夏季车内温度4-6℃,提升空间舒适度。
项目投用的核心目标直指钙钛矿技术的商业化验证,旨在通过创新组件组合与多元化场景设计,为规模化推广提供实践依据。
例如,在技术验证层面,项目监测发电量、温度系数、耐候性等18项关键指标,为钙钛矿组件建立全生命周期数据库,通过单结组件、叠层组件及透光组件等多种技术路线,在屋面、车棚等不同应用场景中开展系统性实证研究。
而在应用创新方面,项目开创了钙钛矿技术多场景融合应用的新模式。厚度仅0.3毫米的钙钛矿组件具备可弯曲、透光的特性,解决了传统晶硅组件在建筑美学适配上的难题。
在商业模式上,项目则探索了“光伏+”的多元化价值实现路径。按照青岛工业电价0.75元/kWh计算,项目年收益约230万元,投资回收期仅6.8年,较传统晶硅项目缩短15%。
尽管如此,青岛钙钛矿产业化的道路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如在稳定性方面,在高温高湿环境下,钙钛矿组件效率衰减率为0.5%/年,远高于晶硅组件的0.1%/年。
为此,该项目通过封装技术升级,采用双层EVA+玻璃背板工艺,成功将衰减率控制在0.2%/年。同时,面对钙钛矿技术迭代周期短等难题,项目创新性采用 “发电量保险+技术迭代对赌协议”融资模式,为行业开辟融资新路径。
目前,青岛钙钛矿技术产业化依旧面临稳定性不足、标准体系缺位等问题,而这一新项目的探索,无疑为此后行业的大规模应用提供了破题思路。
绿色能源产业的“青岛样本”
近年来,全国上下对光伏钙钛矿产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2024年,工信部发布《光伏制造行业规范条件(2024年本)》,首次明确钙钛矿组件平均光电转化效率的要求:现有不低于14%,新建不低于15.5%。
山东省层面也出台多项政策,支持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发以及产业化落地。不仅将钙钛矿技术纳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对示范项目给予0.2元/W补贴,并允许钙钛矿组件在工商业屋顶应用中豁免“光伏用地”审批限制。
而青岛方面,亦早早便提出要推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项目招引和落地,引导绿电—绿氢—绿碳产业链各环节快速发展。
同时,青岛将绿色能源列为“10+1”创新型产业体系中的五大突破性新兴产业之一,明确聚焦钙钛矿电池、海上风光氢储等细分赛道,打造千万千瓦级海上新能源基地,目标直指2027年达到500亿产业规模。
而针对科技成果转化痛点,青岛建立高校院所常态化联络机制,分产业建立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并要求每年实施100项产业创新项目,建设概念验证与中试平台——这些均将为钙钛矿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扫清障碍。
显然,青岛在钙钛矿光伏领域的雄心,远不止这一单点示范项目,但该项目对于研发-制造-应用这一产业链条的探索,无疑将成为青岛乃至山东推动钙钛矿技术产业大规模应用的一个样板。
项目带来的产业变革已初现端倪。上游产业链加速国产替代,TCO玻璃、空穴传输层材料国产化率提升至70%,打破进口依赖;下游应用成本显著降低,组件安装成本降至2.8元/W,较传统晶硅组件低20%。
而项目创造的“发电+服务”增值模式,也为光伏产业开辟了新价值空间。当光伏组件不再仅是发电设备,而是兼具遮阳、调温等功能的建筑构件,能源生产与城市生活也就实现了有机融合。
放眼全省,青岛钙钛矿分布式光伏示范项目115kWp的装机量,在山东光伏总装机中不过沧海一粟,但其技术上的迭代、应用上的突破无不昭示着,在青岛“10+1”产业蓝图上,绿色能源的新支点已然落下。